71万贫困人口搬入新家园,在家门口就业开启新生活——这是“十三五”期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近年来,广西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多渠道促进就业,在搬迁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巩固提升安置区社区治理水平。
2022年12月,我区出台《广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易地搬迁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当地脱贫群众的平均水平这一目标,针对性研究制定31条措施。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这一做法向全国推广。
(相关资料图)
目前,广西建有万人以上特大型安置点13个,搬迁群众20万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怎样?最近,记者实地探访了安置人口排名前三,且安置人数均超过2万人的安置点。
“小梁送工”巧解就业供需难题
7月14日凌晨5时许,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就业服务站便亮起了街头的第一盏灯,唤醒了万籁俱寂的街道。附近社区的居民拎着装有农具、防晒衣服和午餐的手提袋,陆续汇聚于此。
就业服务站的明显位置标注有“‘小梁送工’零工市场”字样,群众口中的小梁,就是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她麻利地招呼大家在务工表格上签到,并给当天106名工友交代工作注意事项。
6时许,载着务工群众的大巴车缓缓驶离服务站,向5个务工所在地驶去。来到临近的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板新村一个连片火龙果基地,组长陆武少带领10名工友开始给火龙果剪芽、抹花。
在火龙果基地,广西鸣谷农业有限公司的管工胡正军负责给工人分工。他告诉记者,就业服务站招募的工人效率高、纪律好,目前基地与服务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水果采摘旺季每天临时用工数量达150人。
“我们按出勤天数计算工资,出勤一天110块,到了采摘季摘果计件收入更高。”陆武少原本在广东务工,2020年通过“小梁送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
震东集中安置区有5847户24423人,是广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2020年以来,以梁佳为牵头负责人的就业服务工作队,每天搜集用工需求,发布招工信息,次日清晨租车直接派送搬迁群众到基地和工厂,探索形成高效的点对点送工模式。
如今,“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震东社区先后成立建筑零工组、火龙果基地组、柑果基地组、水果包装组、水果加工组等8个专业务工团队,累计送工1155批8.96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总增收1200万元。
近几年,震东社区开发了近400个公益性岗位,以解决弱劳动力家庭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帮扶车间加工点+家庭分散加工”等形式,扶持残疾人、中老年人等弱势群体7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记者走访时,正碰上隆安县残联在震东社区举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授课老师对20多名残疾人传授壮族特有的吉祥饰物——麽乜挂件的制作方法。搬迁户罗彩芬学得很认真,制作速度也快。社区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公共区域的保洁工作。
“每个月有1500元收入,之前还参加培训学会了制作水晶盒,每个有20元的手工费。”谈到现在的收入,罗彩芬满脸笑容。
据介绍,目前震东社区实现有1人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5696户,占有劳动力户数的100%。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智慧社区平台App推动服务大数据化,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用工方的工种以视频方式进行展示,求职者的接单、签到、工钱结算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完成。”梁佳和团队不断探索优化“小梁送工”模式。
社区“新市民”过上新生活
贺州市平桂区文华社区活动室内,59岁的瑶族群众郑妹保正和20多名学员跟随老年大学舞蹈老师的步伐,挥舞着扇子翩翩起舞。
贺州文华家园安置点居民参加老年大学的舞蹈课程。 徐云洁∕摄
2019年,郑妹保一家搬到这个广西第二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过上了充实而丰富的晚年生活。“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课,除了学舞蹈,还学瑶绣、声乐。”郑妹保说。
平桂区将易地搬迁工作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如文华社区就配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全程教育资源,还配备了文华社区医疗服务站、西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平桂区人民医院等,实现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医疗服务保障到家门口。
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治理也在不断完善。
“我们设立农事城办‘一站式’服务窗口,采取‘代收代办”的方式为搬迁群众办理业务。”文华社区居委会主任杨美华介绍,除了产业奖补需要搬迁群众回乡镇核实种植面积外,教育、就业、民政、医保、法律等基本业务均可在安置点办理。
记者采访时,文华社区正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修订后的社区居民公约。61岁的搬迁户毛秀云十分高兴,因为她提出的几条修改意见都得到了采纳。“我提出爱护公共卫生条款需要细化,社区一般不给大办婚嫁酒席,建议删掉缴纳卫生保证金条款。”
在离文华社区约1公里处,平桂区布局建设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已进驻企业88家。目前到产业园务工的搬迁群众就有139人。
家住文华家园安置点的居民雷燕群,去年下半年孩子在小区上幼儿园后,她便在黄金珠宝产业园里找了份工作。“公司包两餐,每个月扣除社保后还有3000多元工资,还方便照顾小孩。”雷燕群十分满意。
贺州市平桂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主任杨小丽介绍,平桂区2021年投入资金购买黄金珠宝产业园的标准厂房,折股量化到搬迁户和安置社区,并托管给国有平台公司获取收益,“这些收益可以解决搬迁户的物业费和维修基金支出,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2020年以来,平桂区通过产业园发展及经济外溢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实现户均年增收8200多元。
生态产业带来“好钱景”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万亩茶园,连绵的山岭上茶树层层叠叠,绿意盎然。这里离广西第三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南站社区仅3公里。
为加大对搬迁户的后续扶持,2019年三江启动建设万亩茶园项目,流转10059亩土地种植茶叶和油茶。茶园自建设以来,面向搬迁群众累计用工超过6.9万人次,发放务工工资1000多万元。
凌晨5时半,南站社区搬迁户龙云茂就出发前往茶园,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铺设地膜。他是通过社区组建的紫薇合作社,来到茶园工作。和他一样,已有4878户搬迁户加入了合作社。
“原来在老家务农每月1000多块收入,现在一天工作8小时有150块收入。”说起当前的工作,龙云茂的话停不下来,他说加上妻子打零工的收入,家庭月收入有7000多元。
三江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世荣说,万亩茶园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达产后茶园按户均1~2亩的分配标准,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参与分红”和“确权确股确地,不参与分红”两种模式,免费承包给搬迁户进行管护采收,最后按照市场价回收茶叶。
看着长势良好的茶树,吴世荣掰着手指头算账,“三江这边1亩茶叶地有700斤左右的鲜叶,按照去年平均价格1斤30块,收入超过2万块。目前我们种植有6300亩茶树,按照每人管理1亩,丰产后的采摘季每天可以同时容纳6000人就业。”
近年来,三江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不仅在南站社区附近建设了万亩茶园,还在离社区1公里处建设了生态产业园,在离社区7公里处建设了生态工业园,吸纳更多搬迁群众就业。
“通过标准化生产,我们的茶叶产能从每天三四千斤提高到两万多斤。”在三江生态产业园三江御香茶叶加工厂,三江御香品牌创始人曹丽琼介绍,在生产旺季企业可以安排三四十名搬迁群众务工。
同在生态产业园内的东笙竹业有限公司,将楠竹加工成竹筷、竹签、竹炭,这些竹产品销往南方省份及日本,最近4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生产赶订单。“我们每天能够加工40吨原竹,目前订单供不应求。公司招聘了10名搬迁群众,每个人每月最少有3000多元收入。”公司财务庞冬娟说。
据了解,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生态工业园三大园区促进带动就业6.83万人次,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顺利就业。
登录 登录登录南宁云账号
忘记密码?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其它登录方式 QQ登录 新浪登录 微信登录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切换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请输入验证码
确定 取消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