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全球时快讯】我有一段话 捎给家乡人|许崇育:一口家乡水,一世故乡情

“我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嘉宾,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许崇育一开口便是一股浓浓的徐州口音。这个从微山湖畔走出的世界水文科学家,多年来心系家乡,并在南京多所院校开设工作室,持续关注江苏的水资源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微山湖畔走出世界水文科学家

许崇育1961年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五段镇后六段村。在这个依山傍湖的村庄中长大,他从小就与“水”有缘。“小时候家离过河的桥远,为了省几步路,我就从微山湖直接游泳过河,那时候还时不时与玩伴在大运河中玩耍摸鱼。”

1978年,他考上了南京大学,学习陆地水文专业。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国家水利部,从事水文模拟研究。1986年,许崇育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并一直读到了博士。用许崇育的话说,他一直在“干老本行”,与水“打交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微山湖的烟波浩渺,滋养了许崇育能够潜心钻研的性情,汉文化的雄浑豪迈,又使得许崇育天生骨子里带有不愿服输的骄傲。在比利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许崇育所在的国际研究生班一共有24个人,分别来自20个国家。作为中国留学生,他用加倍的努力克服了语言难关,全身心开启专业领域的钻研,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留学生的实力。硕士毕业后,许崇育所在的班选了两个人继续读博士,其中一个就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面不能给祖国丢脸。”

秉承着为国争光的信念,许崇育在国际水文与水资源领域的舞台上不懈耕耘。1993年,成为首位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2000年,应邀担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2022年获“北欧水文协会终身成就奖”。他所建立的不同气候区域和时空尺度的水量平衡模型被应用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几百个研究流域。

图:带挪威研究生考察长江防洪

心系家乡水,助力家乡美

在国外多年,许崇育内心始终律动着一颗爱国心,把国际上水文与水资源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国,成了他的夙愿。

2000年左右,许崇育回国发展,他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建立联系,和多所国内高校合作成立工作室;他特别关注长江流域水资源情况,与河海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研究;针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的科学问题,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一起研究。在长江流域江苏段,许崇育带领50多名江苏学子,一同为水资源发展贡献知识与技术。

今年是许崇育第三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他始终关注“坚持绿色发展,共建美丽江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许崇育说,要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做大量攻坚工作。“包括推动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等等。”

除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今年许崇育带领团队在他的家乡,徐州市铜山区助力研发了智慧排水系统,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反哺家乡,回馈桑梓。

图:高校工作室内,许崇育正在指导学生研究长江水文

一口家乡水,一世故乡情

在外三十多年,许崇育的沛县话还是很地道。“我为我是徐州人感到骄傲,我每年都回来。”从挪威回南京的航班必须经过几次转机,总飞行时长往往达二十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超过三十个小时,即使回家的“路”有些“波折”,许崇育依旧坚持每年都要回家看看。“2019年时我回来了8次!”他一边打着手势,一边感慨。

虽然年年回来,但每次许崇育都会对家乡的变化惊叹不已。他目睹了家乡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转变,“我为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自豪”。

“以前家乡天气灰蒙蒙的,即使天气预报说是晴天,太阳也看不清,你看现在的天多蓝。”不只是天空,许崇育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玩耍过”的大运河如今也重焕新生,河段间有了科学地规划治理,这也意味着全社会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了。近年来,国家在加强生物多样性治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收获,在国际上也逐渐成为被他国借鉴学习的榜样。面对一个越来越美的家乡,许崇育表示他会更加积极与家乡开展绿色发展合作,为打造美丽江苏一起努力。“环境治理和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加强交流,积极对接,助力家乡早日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 陈彤/文 邓宇轩/视频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