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当前速读:扎根滑坡灾害研究,地大唐辉明教授荣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王俊芳 李悦 熊一璇


(相关资料图)

“五一”假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师生们坚守一线、潜心科研,在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巡视,对地质灾害地表与地下监测系统、实验室与地质灾害信息平台等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类似的监测工作已经连续坚持了12年,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为开展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4月27日,2023年湖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揭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唐辉明荣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唐辉明教授在表彰大会现场

唐辉明教授从事地质灾害研究40年,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开展野外调查与观测工作,创建了以多场演化、演化阶段与演化状态判识和过程调控为核心内容的滑坡地质灾害演化与调控理论方法,突破滑坡多场关联监测和大变形监测关键技术,为国家减灾防灾和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辉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IPL国际滑坡研究计划项目等,系统开展滑坡演化规律研究,提出了滑坡演化孕灾模式,揭示了滑坡物理启滑机制,提出了基于演化的滑坡预测模型。

唐辉明教授与研究团队在一起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巴东县城,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就建在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黄土坡滑坡体上,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聚焦滑坡灾害的大型野外综合“地下实验室”。

巴东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因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滑坡变形导致二次搬迁。2007年,原巴东新县城中心地带的黄土坡滑坡体被学界最终认定为有随时复活可能的巨大滑坡体。巴东二次搬迁完成后,2009年起,唐辉明怀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梦想,带领一批科技工作者扎根巴东,从无到有,建成了包括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秭归马家沟地质灾害防治野外试验场、地质灾害地球物理监测站以及覆盖三峡库区全境的流动监测点等在内的野外综合观测站。

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主要包括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地质灾害地表与地下监测系统、实验室与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三部分。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由1条长908米的主隧洞、累计总长170米的5个支洞及试验洞,和一系列的原位试验与监测设施组成,开创了国际国内地质灾害领域研究新模式。

“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地下四维立体观测系统,每个支洞和试验洞都承担着不同的科研任务,为解决三峡库区及类同条件下巨型涉水滑坡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整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唐辉明介绍。

唐辉明与研究团队在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2013年初运行以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原位野外动态观测,国家野外站支撑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等一批重要项目的研究,一系列重要成果从山洞走向世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国家野外站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期刊上,填补了我国水库地质灾害多灾种、全频谱灾害链观测的空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赢得了国际声誉。

近年来,国家野外站聚焦大型涉水滑坡监测与防治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滑坡多场关联监测的方法与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示范作用。2015年,受中国工程院委托,以试验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交了《三峡库区巴东新城黄土坡特大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控研究》专题报告,为三峡工程的竣工验收第三方独立评估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献。

历经多年建设,国家野外站已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111计划”重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环境减灾教席项目国际协作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巴东黄土坡滑坡体是三峡库区最大、最复杂、威胁人口最多的灾害体之一。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今已过六十的唐辉明依然不敢松懈,他带领研究团队一直坚持在野外站现场研究,长期轮流驻守,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有效揭露了滑带土原位力学特性与结构特征,为重大滑坡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数据支撑。“我国是全世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唐辉明说。

(来源:极目新闻)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