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世界聚看点】我和我的村丨三个女将“一台戏”

讲述人:宁夏妇联派驻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江南村驻村第一书记 陆少波

再次见到赶去就业帮扶车间上班的袁玉萍,她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话头止不住:“现在车间上班离得近,中午回家吃个饭,把孩子和老公安顿好,方便得很。”


(资料图片)

袁玉萍一家是2016年从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搬到贺兰县金贵镇江南村的,2020年丈夫因罹患股骨头坏死逐渐丧失劳动力被纳入首批监测户,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和两个孩子,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就压在了她的身上,丈夫因病变得思想消极,每每遇见,都怨言不少。今年春节刚过,江南村就业帮扶车间开工运行,家门口就能务工,袁玉萍也成了企业第一批“骨干”,还当上了小组长,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1年,我和单位的陈艺璇、李桐先后被派到江南村驻村,我们三个“女将”翻开了唱好驻村这台大戏的新篇章。江南村是一个8年前由轻纺城拆迁的失地村民和“十二五”劳务移民组成的中心村,无地无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4.8万元。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随意停放的车辆、杂乱无序的市场,还有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4050”人员和年迈老人……千头万绪让我们一时犯了难,如何帮助村集体谋划更多产业项目、争取更多资源,让村庄变个样、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头戏”。

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照顾家庭走不开的妇女。经过多次入户走访,我们发现,许多年轻人对土地仍怀有眷恋和热爱,为此我们有了建设温棚扩大乡村振兴产业园的想法。

经过多次争取,2022年8月,31栋温棚拔地而起。可问题又来了,温棚怎么种?直接交给脱贫户、监测户行不行?我们又开展了一次大走访,还组织召开村民座谈,最终决定由村部领着村民一起种。“跟着村子一起干,一天能赚100块”,这个好消息传出来,有劳动力的村民争先恐后“进棚耕种”。“书记,你看这辣椒长得多快,都卖了好几茬了!”看到我们,脱贫户王凤霞兴奋地说,从去年10月蔬菜开种,她就在棚里干活,干劲十足的样子与原先喊着没活干、向村上要低保的时候判若两人。冬春闲暇之际,30多人说着、笑着、忙着手里的活,在温棚里收获着“幸福果实”,人均月收入提高了2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在2022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增幅位居全县前列。

大棚种植只是我们的“开场戏”,慢慢地村里陆续引进了纸袋加工、馓子制作公司、食品冷链等“村头企业”,直接带动江南村50多人稳定就业。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越来越少;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怨声载道越来越少。走在路上,主动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了烦心事、揪心事,也有不少人来找工作队帮忙解决。以真心换真情,我们的辛劳和付出,换来了越来越多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将妇联这根纽带紧紧抓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使出“拿手戏”,让她们鼓“钱袋”、富“脑袋”。不少妇女干活“泼辣”,却因不识字怯于出远门;会纳鞋底、蒸馍馍,但一说起这些手艺就只能供自家吃用,上不了台面。为了帮助妇女提升素质、强化技能、开拓眼界,我们联系了技能培训教师,在村里办起了素质提升班、编织刺绣和面点制作班、家庭教育及健康讲座,冬闲时节人不闲,大家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一行行歪扭却认真的字迹、一盘盘冒着热气的油香、一个个做工细致的刺绣虎头锤、一条条柔软的围巾手套……技能和眼界提高了,赚钱的动力也更足了。

两年的帮扶,让江南村大变样。我们唱起“连台戏”,抓住一切时机与村“两委”谈思路、讲方法、鼓士气,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大家想到一起、干到一起,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温棚蔬菜规模化种植初获丰收,引得媒体采访报道;小区大门焕然一新,新铺的沥青路笔直宽敞,停车位、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的市场由“马路市场”蜕变为“民心市场”;遗留的“多人多代”购房补助政策、失地拆迁村民悬而未解的房产证办理问题也在我们的反映争取下得到解决……

两年来,我们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增收谋项目、想对策,眼下,为解决村民的困难找资源、送温暖的“大戏”还在不断上演……(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