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四川通济堰: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㉕ 世界短讯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资料图】

申遗成功时间:2022年10月

工程档案

四川通济堰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岷江交汇处。通济堰灌区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任务,惠及百万人口,灌溉面积52万亩,是“天府粮仓”的重点区。

一线探访

5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栽种不久的水稻秧苗身姿挺拔、绿意盎然。农田里纵横发达的渠系,水流潺潺,不断为周边数千亩高标准农田提供着充沛的农业灌溉用水。

“面对高温干旱,去年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水稻亩均单产超过780公斤!”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说,这份沉甸甸的丰收,除了采用现代化的“耕、种、播、收”,还得益于一座千年水利工程——通济堰。

筑坝引水

首创笼石筑堰,到当代发展为永久性引水拦河坝

四川通济堰渠首2005年以前的旧拦水坝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通济堰的渠首,就建在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与岷江的交汇处。

由此沿河道上溯,岷江上另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正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与都江堰无坝引水的工程结构不同,通济堰采用的是有坝引水。

作为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一处有坝引水工程,通济堰与当时西蜀普遍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相比,较为特殊。为何采用有坝引水?

所谓有坝引水工程,即设置拦河坝控制河道水流,抬高水位,保证引水的取水枢纽。

“有坝引水一般适用于河道流量能保证引水量要求,而水位低于设计引水位的情况。”当地水利专家表示,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修建在南河入岷江口以上约250米处,不同于岷江上游一年四季相对充沛的水量,通济堰渠首所在的南河在枯水期水位较低,需要通过修筑拦河坝抬高水位,才能保证灌溉引水。

而在古人的筑坝实践中,产生了两个选择,一个是采用“硬堰(砌石)”,另一个是“软堰(笼石)”。“硬堰”即采用大石头垒堤,“软堰”是就地伐竹,削成竹片编织成竹笼,然后将鹅卵石塞入笼内垒成堤。

通济堰的拦河坝最初即采用笼石筑堰,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所谓活动坝,即通济堰在渠首工程中首创以竹笼垒石为堤,每年春灌前,工匠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编制竹笼,填石筑坝,拦河引水。

春灌期间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本川介绍,通济堰经西汉创建、唐代再建、宋代扩修、明代复修、清代改造等,形成了延续至当代的渠首枢纽。随着灌区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的发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5年建成了永久性引水拦河坝(混凝土重力坝),结束了通济堰低坝引水的历史。

古为今用

千年水利工程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通济堰渠首2005年新建成的拦水坝

站在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上,向北望去,奔流的江水至此宁静;向南望去,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受此润泽。

据了解,自1949年以来的70余年间,通济堰持续改造升级。经历恢复、扩建、技术改造、巩固发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几个阶段后,通济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千年古堰继续古为今用。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背景下,通济堰所发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凸显。”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济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工程年引水量达13亿立方米以上,灌溉成都、眉山2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4县(区)16个乡镇(街道)的52万亩农田,成为“天府粮仓”的重点区。

在通济堰灌区的核心区域——永丰村,当地自去年启动了通济堰永丰片区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改造规划,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灌区建设,通过建设远程控制自动化农田灌溉设施及智能化计量设施,增加节水能力,提高灌溉效率,有效保障永丰村6320亩耕地、3100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丰收。

眉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通济堰充沛的水源,灌区在种植粮食之外,还种植青菜、萝卜等蔬菜,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新津黄辣丁、青神竹编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也受益于通济堰的贡献。

除了农业生产,通济堰对灌区的生态环境更是贡献良多。

作为通济堰的重要受益区域,眉山在“水润眉州”打造中也离不开通济堰。据眉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济堰渠系对岷江西岸小流域防洪抗涝和水生态改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灌区城乡生态环境,如今通济堰灌区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Ⅲ类。

据悉,通济堰充沛的水源保障了灌区内10多条河流、4个县(区)、多个城镇及湿地公园生态用水之需。其中,对灌区内醴泉河、通惠河等河流及青龙湿地、苏洵公园等实施生态供水,占到了全年引水量的60%以上。

“从都江堰无坝引水,到通济堰有坝引水,两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都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处遗产也都同样彰显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能不断适应每个时代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供图)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4

推荐阅读

武汉格度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5-24 16: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