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数创未来——数字经济新生态”高峰论坛在天津中新生态城举办。论坛正式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数字生态体系建设白皮书》,白皮书围绕加强数据要素建设、加快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数据间共享互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资料图】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杨勇在论坛中谈到: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了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日渐成为普遍共识和积极行动,数据创新、挖掘数据价值、深化数据合作、完善数据治理的需求愈加迫切。
基于大模型与领域数据价值,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谈到:大模型已成为智能时代发展新引擎,带来了一系列新能力特征,但仍难以胜任需要复杂决策能力的领域应用,而大模型与领域知识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大模型的能力,释放领域数据价值。
数据要素是数字中国的底座,但在当前,数据要素供应方和需求方都有痛点,数据质量差和数据价值无法量化等问题,成为了数据合规流通交易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在论坛举办前的5月17日,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一个全新的数据交易模式在中新生态城开市。
中新生态城分别与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积云教育集团、瀚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将在智能网联车应用场景落地、科技人才培养和智能网联芯片研发等领域加强合作。
2021年10月,天津市政府批复同意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心自2022年5月起试运营。试运营期间,中心意向签约的数商超过百家,累计挂牌数据产品千余个,意向数据交易额达到1.5亿元。
据了解,数据入场难和数据商品化难,仍是目前数据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尝试将低价值高风险的原始数据交易,转变为高价值低风险的知识产品交易,助力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在参访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时,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李基亮告诉记者:通过人工智能和知识服务的技术,把数据开发为知识产品,再给到消费方,可以解决数据的关联分析或供需对接。
其实,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年间,中国数据交易模式已经历了两轮迭代。
李基亮为参访的记者们梳理了中国数据交易的简史:2014年,贵州大数据交易所最先开展数据交易。这时,原始数据经过简单清洗就可以卖出去了,这样的数据交易模式可以视作1.0模式,可将其比喻为从树上摘下水果卖给别人,它的特点是简单直接,弊端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而数据交易的2.0模式,可以比喻为是定制化的“果汁”。相当于把“数据苹果”摘下来之后,加工为相应的“果汁”,给到不同的用户群体。“果汁”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来加工,有了定制化要求,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
当前,中国的大数据交易两种模式并存,在1.0模式下,对数据进行简单清洗和加工后上市交易,数据产品价值不高且存在隐私泄露风险;而2.0模式,则是在原始数据上使用隐私计算等技术,定制开发数据模型上市交易,该模式虽然提高了数据产品的价值,并降低了隐私泄露风险,但瓶颈在于定制复杂、成本较高和难以复制。
为了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的数据产品,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提出了知识数据交易的新模式。该模式依托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将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活动、物料产品、产业投资、技术研发、空间布局等数据,通过关系模型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和展示,使其形成一个智能化、标准化的数据模型产品,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研发方向优化和产业投资选址。
这个模式,李基亮称其为数据交易的3.0模式:“其代表性的就是隐私计算,它属于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数据产品,相当于把苹果加工转化为‘罐装饮料’。在这个苹果的‘罐装饮料’里,我们把数据加工转化为相互连接的知识,这个知识体系里有最早的数据标签,也有通过隐私计算出来的数据结果,它把大数据的价值进行了有效整合,能够同时兼容1.0的模式和2.0的模式。”
因此,李基亮概括认为,数据交易3.0模式的最大的特点,一方面是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原始数据由不同的安全标准来处理;另一方面是数据产品标准化,价值评估有了系统性视角,这是整个数据交易发展的趋势。
为保障数据交易安全,中新生态城引入了专业数据安全团队,建立数据分类管理机制,让数据“可用”而“不可见”。在技术运用上,对每条流通数据进行13大类100多种敏感信息识别,一旦发现风险,系统会自动告警,经人工识别后可实时熔断交易,保障数据交易安全合规。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单位进行了多场签约。而据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测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2023年的数据交易额预计将达到2亿元。(记者 宋馥李)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