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云南安宁医共体改革给百姓稳稳的“医靠”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小病小痛不用再跑大医院,就近就能看好;即使患大病,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重点疾病患者和重点人群还可就近享受健康管理服务……近年来,随着医共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安宁初步形成了三级医疗网络分工协同、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格局,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作为全国754个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市)之一,安宁立足本地实际和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医疗卫生竞争格局,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昆钢医院)为龙头,两家二级甲等医院(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为核心,多家基层医疗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64个村卫生室)为成员的“1+2+X”融合型城市医共体“安宁模式”,通过“一破六强”建设,初步构建起了市域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破机制,高位统筹筑牢“一张图”“一盘棋”“一家人”“共联强”基础。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医改双组长,高位统筹全市医改;邀请四川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一盘旗”精准规划,“一张图”有序推进;推行医保打包付费、人事薪酬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实行人员柔性流动、编内编外同工同酬,破除制约改革的核心机制障碍;医共体“十统一”同质化管理,构建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发展、文化“六位一体”的紧密型城市医共体安宁模式。

一是强龙头;“一院两区”提升医共体龙头医院综合实力。将原昆钢医院更名为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建制撤销安宁市人民医院并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院两区”升级龙头,打造省级重点学科7个。二是强学科;“错位发展”促进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提升。按照“紧密融合、差异化发展”原则,整合区域学科资源,针对性、差异化推进医共体学科建设,先后整合成立20余个临床资源中心,整合医共体内皮肤科等10余个科室建设,加强疼痛科、感染性疾病科等7个重点和特色科室建设,实现了“1+1+1>3”的整合效果,进一步做强做大专科专病。三是强基础;“内培外引”提升医共体建设软实力。按照“高层管理学理念、中层管理学经验、骨干人员学技术”的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先后选派720余人次到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北京301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26名,设立内设研究机构1个,技术中心1个,强化科研学术能力提升,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人文社科类课题实现零突破。四是强中医;“突出特色”整合医共体中医特色资源。将医共体内三家市属公立医院中医特色资源大整合,完善和形成16个临床科室、9个住院病区,突出中医特色打造中医妇科、中医骨伤、中医肛肠、糖尿病、老年医学科等重点学科。整合医共体内部资源,差异化打造皮肤诊疗、康复、安宁疗护、敬老养老、青少年近视防治、心理健康诊疗、洗涤等7个医共体特色中心。五是强管理;“精益管理”提升医共体集团化运营水平。全面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强化体系内资源整合,实现医共体及所属单位人、财、物管理全覆盖统一,全过程监管,全绩效考评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六是强基层;“多措并举”推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医共体23个专家工作站建到社区中心、卫生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带教和帮扶。投入20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配备CT、DR等大型医学装备,改善硬件设施。医共体信息化、心电网络、影像、病理、检验远程诊断全覆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安宁市医共体通过学科整合,使患者满意度、就医体验、学科综合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与2018年同期相比,2021年底全市三所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增长48.9%,出院人次增长31.37%,手术量增长39.82%,医疗业务收入增长71.12%,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增长4.71%,慢病标准化管理率达到93.4%。

医共体改革的“安宁模式”,2020年荣获由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地方服务中心、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健康县域融媒、中国县域医共体网发起的《寻找县域医共体实践价值案例》“管理创新奖”,入选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卫生健康分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运营管理“百佳案例”。2021年,荣获第三届“健康县域卓越建设者系列评选”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奖、入选第三届全国改善县域医疗服务擂台赛医联体主题优秀案例。2022年荣获第六届“县域医疗榜样力量”“医共体建设标杆奖”。

关键词: 公立医院 第一人民医院 安宁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Rex_2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