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回应社会期盼 以创新服务民生关注
——2021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扫描(下)
黎元为本,民生为要。
南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改革创新的关键词,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件接着一件改、一事接着一事干,努力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2021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中,一批项目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今,“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南宁”正成为许多市民最切身的感受。
改善民生 擦亮宜居城市品牌
南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免申即办”服务改革,通过智能比对、实时跟踪,精准筛选合规对象、精准复核服务信息、精准兑现服务结果、精准守护资金安全,实现“零申报、零材料、零跑腿、零见面”的主动服务,推动“政策找人、补贴找企”公共服务大变革,打造出民生政策“一出台、即落地”和企业群众“对条件、就享受”的服务新生态。目前,全市累计推出“免申即办”服务25项,发放补贴13.69亿元。“免申即办”服务改革使审批程序越来越简、政策落地越来越快、监管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得到企业热烈点赞和各级层面积极推广。
南宁市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信用“一张网”格局,推动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优化一体化归集信用信息功能,建立信用“核心枢纽”,提供交换共享服务,目前累计归集信用信息约18亿条,上连自治区、国家,下连县(市、区)、开发区,横向连接10多个市直部门业务系统。在全国首创“信用+区块链电子存证+电子签章”的事前信用承诺监管平台,率先在广西建立合同履约监管平台、城市信用监测平台、联合惩戒平台,提升信用监管能力。拓展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易贷”、守信激励、信用修复服务等特色服务,持续释放信用红利。2021年,南宁市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从第34名跻身第10名,获得全国“进步最大城市”称号。
南宁市还大力推进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着力减轻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的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需求负担,破解职工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难题,试点经验获得国家医保局肯定。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单位职工独立筹资模式,保费由单位和个人同等比例分担,不依赖医保基金和财政资金,并主动调减企业职工缴费费率,助力企业降本减负,截至2021年12月底,基金收入规模达1.27亿元,基金支出586.64万元。建立政企共管的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商业保险机构集成资源参与共建发展民生保障事业。对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机构实行准入评估机制,建立形式上兼顾居家护理和入住机构护理、内容上兼顾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多样化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对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实行协议定点管理,并适当放宽外地优秀连锁企业准入条件。
综合施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南宁市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将防止返贫致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体统筹、一体推进,在全区率先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坚持并深化脱贫攻坚期间“市县抓落实”“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模式,创新成立防返贫领导小组,为防返贫固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人员、机构保障。创新建立防贫监测“政策找人、主动预警、及时干预、落实帮扶”的工作机制,对监测对象落实帮扶责任人,综合施策给予精准帮扶,防止致贫、返贫现象发生。探索创立“南宁市精准防贫基金”,在已实施系列精准防贫举措的基础上,以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等有返贫或致贫风险的对象全程跟踪,结合实际实施精准救助,进一步织密防返贫保护网。截至2022年3月底,累计为899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发放627.16万元精准防贫基金。
隆安县探索“五个服务”,建立健全安置区后续扶持管理体制机制,多措构建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建立“一委一居三支部”组织架构,探索“乡镇—社区—网格—单元”四级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楼栋管家”先锋团队,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安全保障服务,设立震东巡回法庭,组建治安警民联防队及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建成数字化治理平台,护航群众安全;加强关心关爱服务,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一月一排查”动态管理机制,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破解群众融入难题;加强便民利民服务,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九个中心”服务工程,打造“15分钟服务圈”;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建设就业服务站,探索“小梁送工”等就业服务模式,帮助搬迁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2021年,震东集中安置区入选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广西隆安震东建设可持续发展安置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全面提质 基础设施“强筋健骨”
兴宁区以承担国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大幅提升。在全市率先建立县(区)—镇—村三级路长责任体系,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管理养护模式,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实现道路保洁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农村公路列养率、“路长制”覆盖率达100%。加强路产路权保护,将新改建的农村公路一并纳入用地确权范围,依法打击公路及公路两侧控制区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推动“互联网+交通”,打造公路综合管理平台,将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养护等信息集中到电子地图直观展示,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相关改革经验入选交通运输部材料汇编,获全国推广。
南宁市深入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区率先实行“建设、运营”一家统管,将市区内涉水行业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市住建局管理,通过授予南宁市排水公司排水设施运营管理特许经营权,将市区范围内全部排水设施统一移交南宁市排水公司进行维护管养,解决城市排水多头管弊端。在全区率先实行“厂—网—河—湖”一体治理,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实施内河流域治理,实现“治水、防水、补水”一条龙治理,搭建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多水统管、多污同治、联调联控”的信息化管控。推动水环境治理的经验纳入法治化轨道,出台《南宁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填补本市排水管理立法空白。2021年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典型案例,那考河PPP项目、朝阳溪流域治理项目获国家相关部委肯定。
创新方式 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
兴宁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城乡接合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多民族聚居地矛盾纠纷难调难解等现实特点,创造性建立“族老”解纷机制,让精通方言、了解民情、德高望重的“族老”参与纠纷调解,为法院带路找人、解析案情以及“敲边鼓”,快速找到解纷关键点和突破口,推动柔性说服教育与刚性诉讼程序相辅相成,提高了调解效率,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开创“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矛盾纠纷化解新局面,真正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近三年来,兴宁区利用“族老”解纷机制调解案件1000余件,“族老”解纷经验获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人民网、《今日说法》栏目等40多个平台宣传推广。
上林县在全区率先探索推行“交所联勤”改革,不断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构筑“交所联勤”组织架构,在全县10个基层派出所分别建立“交警联勤组”,联合县交警大队开展农村交通管理,实现派出所扩权强所。搭建交通事故联动快处机制,将辖区治安、交通等警情统一由派出所负责接处警,充分发挥派出所一警多用、一警多能作用,提升交通事故现场处置效率。建立“123”事故预防模式,强化农村道路安全日常监管,推进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纵深发展,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改革以来,2021年该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09%,排在全区第七名、全市第一名,“交所联勤”改革经验入围全国2021年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评选展示。
邕宁区探索推进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推动警务前移,按照“职能相近、归口管理”原则,将各村(社区)治保主任统一纳归城区公安分局管理并作为专职警务助理使用。治保专职警务助理采取双管制,实行乡镇聘任、公安使用、共同考核,通过调整工作内容、工作归属,减少原来承担的村务工作,增加警务任务,由乡镇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对其进行综合考评,城区公安分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为警务助理配备工作装备,每月额外发放绩效补助。大力推进“智慧警务”建设,研发“警务助手”APP开展业务预受理工作,推动办理出生申报、户籍业务变更等基础业务下沉农村。2021年,治保专职警务助理共协助办理治安案件176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32起,协助群众办理户籍业务2108人次,真正实现“小岗位”发挥社会治理“大效能”。(记者阮晓莹 通讯员方梅)
相关链接:
锐意改革求突破 聚力创新谋发展
—2021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扫描(上)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