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时节,柳树抽出新芽、写满春意。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柳树,在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也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习俗。
清明时节,花红柳绿(李晓卫摄/光明图片)
“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清同治二年本《宣恩县志》所载内容道出了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侯仰军告诉记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关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但当时的插柳活动主要集中于正月进行而非清明节期间。这种情况在唐代有所变化,《景龙文馆记》记载说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类毒虫的危害。唐代以后,清明节插柳、戴柳逐渐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所以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插柳究竟是将柳条插在哪里呢?“通常会插在自家大门上、屋檐下,也有插在坟头上的,还有插在瓶子里供奉于佛像神灵前的……”侯仰军说。在不同地方插柳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如《宣恩县志》所载,将柳条插于门上有避瘟疫、祛不祥的含义。如今在河北张北,人们还保留着清明节将柳条插于门窗、屋檐下的习俗,希望以此除疾病、求吉祥。
侯仰军回忆,在自己的家乡山东微山,人们将柳条插在床头以避蝎子、蚰蜒等虫害,“还会用柳条边在墙壁处轻轻抽打,边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由此看来,清明的柳条和端午的艾叶、菖蒲一样都有着避虫害的“功效”。
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一些地区,人们清明祭扫时会在坟上插柳。据侯仰军介绍,在坟上插柳的意思是昭示后继有人,此外,柳为“留”字的谐音,在坟头插柳,也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意。
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插柳也有表达人们对农作物生长的美好期许。在江苏无锡一带,农民通常会在门前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
清明前夕,小朋友展示自己编制的柳条帽。(邓龙华摄/光明图片)
同样,戴柳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不少地方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等俗语,可见,人们认为清明戴柳可以青春常驻、延年益寿。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则有民谚“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表明人们认为清明节这一天戴柳与否,将关系到死后能否转世。据侯仰军介绍,人们通常会将柳枝、柳叶编成的柳圈,或是捋成的柳球进行佩戴。佩戴的地方也不尽相同,有戴在头上的,有挂在项间的,也有佩戴在衣服上的。“无论戴在哪里,新鲜柳枝上的新绿,都表达着人们心中的那份美好。”侯仰军说。
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还有服柳叶、吹柳笛的习俗。如在江苏瓜洲,清明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个柳叶芽;又如在上海,人们用柳条将祭余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给小孩吃,俗信可以不疰夏。侯仰军回忆自己小时候,喜欢将柳枝折断,简单处理后做成柳笛吹着玩,在美好春光中尽情欢乐。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人们不妨在门前插上柳条,或折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习俗的同时,尽享美好春色。”侯仰军说。
(光明网记者 张倩)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