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在过去二十年约五分之一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提高

2月6日,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获悉,由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核心区域之一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连续多年卫星影像、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沙尘暴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浑善达克沙地在过去二十年约五分之一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提高。相关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针)国际学术期刊上。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地,直线距离仅180公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成为直接影响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风沙源。

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始实施,经过20年的治理,曾经的风沙源实现了沙地披绿。目前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那么,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长期实施后,如何测度水、土、大气、动植物等“十项全能”的冠亚军?并以此为标尺评选出生态修复的“三好生”?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研究员介绍说,该科研成果的核心思想是借用拳击的“KO法则”:即表征生态质量的子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为负(退化),生态质量即认定为退化。与以前的生态质量评估标准相比,该指标框架更加严格、精细、精准,目的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对区域生态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开展科学、经济、直观并具有可比性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

来自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李晓松研究员称,该科研成果首次探讨了现有生态质量评估体系的优势和局限,并基于1OAO理论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干旱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框架指标,同时还对干旱区生态系统质量对自然气候和国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的响应进行了判断,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比对,有效提升了评价结果的区域可比性。

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由于缺少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监测评估体系及其有效的监测评估技术,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于全国和区域过去几十年生态系统改善或退化的真实过程不能全面掌握,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和格局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这将影响到今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科学决策与滚动实施。

此外,现有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模式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如何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近年来也一直存在一些争议。

论文通讯作者王锋研究员进一步解释说,该评估框架以16年为评价时段,间隔5年开展生态系统生态质量评价。将2000-2015年的生态质量作为参考基线,2005-2020年的生态质量作为现状,通过生态系统现状质量与参考基线质量的比较开展评价。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有机碳和沙尘暴三个指标分别代表植被、土壤和大气质量,每个指标变化包括提高、稳定和退化3个水平。三个指标通过逻辑运算而非权重计算获得生态系统质量指标变化,兼顾了不同响应速率指标变化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若三个指标中有一项退化,生态质量指标即为退化。

随着国家生态恢复工程的启动,浑善达克沙地未出现新的生态质量退化区域,目前生态系统质量提高区域占沙地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部。

“生态质量提高是生态系统特征指标综合变化的结果,尽管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现状质量和参考基线质量相比,没有新出现的退化区域,但目前生态系统质量稳定区域较小,退化区域仍占五分之四。”卢琦建议,未来应针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开展全域评估,明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全域的生态系统质量现状,为后续生态工程规划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维护国家北方防沙带东部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质量稳定。

关键词: 内蒙古 浑善达克 沙地 生态

责任编辑:Rex_08

推荐阅读

amd7100和赛扬J4125_amd710

· 2022-12-08 1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