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因抢购火爆,导致投资人“抄底难”的纸原油,近日出现“大翻车”。
4月20日,国际油价大跌,美国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因21日到期结算价暴跌超300%至-37.63美元/桶,创下历史首次负值纪录。在彼时还未完成移仓且持有中国银行原油宝的投资人,没能逃过“负油价”,面临“多头持仓客户平仓损益及时补足交割款”的窘境。
“多头投资者抄底中国银行原油宝导致穿仓倒欠银行钱”事件的持续发酵,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审慎开展账户原油业务。记者注意到,除中国银行外,4月22日和23日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也相继发布公告称,暂停记账式原油产品的新开盘交易。同时,金融从业者们也开始反思事件背后的风险防控。
“投资小白”VS巨大风险
4月23日,记者获得了一份中国银行原油宝投资人亏损情况的统计表。其中显示,投资人主要投资时间为3月底至4月初,正是原油市场抄底热的时候。而部分投资者坦言,在投资前,并未详细了解业务细则和交易规则。
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的产品宣传中,中行曾推荐称,该行的原油宝对于没有专业金融知识的“投资小白”而言,又好玩有趣又可以赚钱。那么,这种账户原油产品是否适合普罗大众进行投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卓在撰文中认为,个人账户原油业务在设计上和具体管理操作上其实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并不适合普通个人投资者。
黄卓指出,尽管从产品的合约设计上,账户原油是类似于限制版的国际原油期货的做市商业务(因为没有投资杠杆),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从市场定位和投资者认知上看,这更接近于一个银行的理财产品。从产品角度来看,账户原油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其实也不适合专业投资者。首先,产品收益由两部分构成:原油现货价格收益+期货合约展期收益。从历史数据来看,刨去展期收益部分,现货价格变动部分的长期收益很低,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投资品种。
在中央财经大学预防金融犯罪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看来,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产品属于衍生产品交易业务,银行从事衍生品业务需要尽到审慎管理的义务。
《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规定: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适当提高产品市值重估频率,并及时向客户书面提供市值重估结果;对于自身不具备定价估值能力的衍生产品交易,应当向报价方获取关键的估值参数及相关信息,并通过信件、电子邮件、传真等可记录的方式向客户书面提供此类信息,以提高衍生产品市值重估的透明度。
在目前的情况下,投资账户原油业务有哪些风险? 投资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工商银行(601398.SH)某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购买原油风险仍然较大,要控制好仓位。其表示,工商银行对投资者的购买提示中有一条表述大概为“具备一定投资专业知识的客户才能去尝试”。
“我的建议是不要投资。一方面移仓费很贵,换月出现升水就要损失手数;另一方面,手续费和银行本身就不太划算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赚不了太多钱。”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高新伟向记者提示道:“从账户原油的性质来看,交易者多为散户,且并不懂相关金融知识。散户并不适合在原油市场上进行交易,很容易被机构主力资金闷杀。”
风险披露+风险预判
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发生后,多家开展账户原油业务的银行对该业务进行了调整或风险警示。
工商银行公告称,4月23日该行账户国际原油产品将转期,当日交易结束后,产品参考的布伦特原油合约将由6月调整为7月。建设银行公告称,鉴于当前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因素,自公告之时起,暂停账户原油Brent与账户原油WTI品种月度合约的开仓交易,持仓客户的平仓交易不受影响。交通银行公告称,自公告之时起,暂停记账式原油产品的新开盘交易,现有持仓客户的平盘交易不受影响。
关于银行机构对账户原油业务的风险把控,渣打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金融机构而言,需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市场极端风险的预判要充分,对市场最坏情景做充足的分析。二是做好风险披露,在金融风险极端的情况下,任何最坏的事情都可能发生,需要把极端风险进行充分披露。”但其坦言,“实际上银行很多衍生品交易业务在风险披露方面很难预设到价格会跌至零以下的情况,这也提醒银行等金融机构未来需要加强风险阐释。”
关于风险披露,杨京补充道:“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我们不能总是用所谓经验主义去判断。一次次的‘黑天鹅事件’教育我们,必须做好包括市场风险、产品收益、敏感性分析、最差情景假设等在内的风险披露工作,而且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披露声明。”
“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投资者要了解所投资产品标的属性和历史变化,以及标的主要受到哪些风险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不应该去投资对标的完全不熟悉的产品。”杨京表示。
黄卓认为,商业银行的账户原油存在许多问题:其产品设计、市场定位和投资者认知不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够;管理团队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风险;容易引发投资纠纷。
黄卓建议,监管部门应该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叫停此类产品,组织专家组对产品设计、投资者门槛、风险提升要求、合同格式和责任认定、交易执行和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查。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