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航天点亮梦想”电视论坛在中国航天日面向全球推出

原标题:“航天点亮梦想”电视论坛在中国航天日面向全球推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中国“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与NASA火星项目科学家Amitabha Ghosh如何解密人类对火星的情有独钟?王亚平在浩瀚太空“出差”时对地球说了什么?“网红院长”单霁翔所从事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工作与航天事业有何关系?4月24日是国家航天日,一场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的电视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连接中外航天科学家、宇航员、博物馆馆长以及科幻作家跨界对话,共同追寻人类星空的文明,逐梦星辰大海。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到了外层空间,人类开启了宇宙探索的大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自此踏上了通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

“古人可能比我们更加热衷于观察宇宙,并且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来指导生产生活”。单霁翔说,5300年前,良渚古国的先民们为了都城选址,在瑶山祭坛观测天文,修筑了规模庞大的良渚古城。西周时期的周公为了都城选址,以“天地之中”作为天文观测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日影观测,留下了土圭观测日影的方法。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观星台,组织全国性的天文观测活动,观测范围从南海直到西伯利亚,共建立了27个观测点。

单霁翔表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天文观测与天文历法密不可分。从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载和历法演算,到战国时代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再到汉代的天文历法成果,中国始终领先于世界,揭示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古代人们以星辰为参照,发明“牵星过洋”的导航技术,沿海上丝绸之路直达非洲,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人类得以进一步触摸宇宙。但太空之旅并非坦途,航天探索精神需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正如张荣桥所言,60年来,人类按照“由近及远、先无人后有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了载人绕地飞行、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陆月球,如今人类的触角已经到达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和主要类型的小天体。近60年的飞天探索活动,人类通过对地外天体的近距离遥感探测、现场就位探测和真实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在回答“它是什么”“它从哪儿来,将向哪儿去”以及“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等基本问题上,获得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

张荣桥认为,火星作为地球的近邻,地火最远距离4亿公里,以我们现有的航天技术,7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到达,这样的任务周期比较合适。同时,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接近,无论是机器人探测或是未来人类登陆火星,环境适应性较好。此外,火星被认为是理解地球和太阳系行星演化的重要研究目标,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和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以及是否存在过生命,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火星是地球的未来或是地球的过去,也是人类亟待研究并回答的重要问题。还有,人类总是在畅想寻找地外新家园,火星的引力、磁场、大气、物质成分等的深入认知,成为最基本的知识。

NASA火星项目科学家Amitabha Ghosh更相信火星是地球的未来。他表示,在未来,商业航天领域如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可能会大大降低人类通往火星的旅程成本,如果测试顺利,且这种可靠的、可负担得起的运输方式得到发展,将人类运送到火星,那么留在火星的问题就不那么困难了。

本次论坛中,中日两位女性宇航员用自己的飞天之旅,告诉观众,梦想可以穿越现实。

返回地球前,中国女宇航员王亚平特地为此次论坛留下珍贵的“天外声音”。她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日本女宇航员山崎直子也有同样的感受,她鼓励年轻一代特别是年轻女性:不要被当下看到的东西限制住,有很多超出想象的可能性,长期追求一项事业是具有挑战性的,坚持梦想,梦想会赐予你力量。

在中外科幻创作者对谈环节,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太空探索伦理,空间应该被视为人类共同的利益,是造福人类的存在。此外,只有我们探索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们才能成功地探索太空。

中国年轻科幻电影导演章笛莎认为,正是因为科幻与现实交相呼应的关系,才奠定了那些经典作品的不朽地位,他的科幻电影创作也找到了与中国航天探索宇宙这件大事的奇妙连接点。他将带着东方文明,用电影承载梦想,用想象力唤醒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用故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勇气和力量。

此次电视论坛由CGTN智库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共同主办,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联合主办,面向全球直播推出。

关键词: 中国航天

责任编辑:Rex_08

推荐阅读

amd7100和赛扬J4125_amd710

· 2022-12-08 1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