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述说(8)
随着我国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列入到新一年度的七大政策中,再次强调科技政策落地的紧迫性和艰巨性。2022年将是中国科技创新政策承上启下之年,是否能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地显效,或将影响到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进程。
至关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专门提出来,凸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放在明年经济工作安排中,不难看出推动科技政策落地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把科技政策作为七大重点政策提出,强调了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在科技和创新上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凸显出科技创新工作在现阶段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龙海波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层面,多项科技政策协同发力、试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产业层面,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壮大;企业层面,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层面,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场景为牵引,智能低碳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出新。另一方面,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部分产品落地。
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份,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8.3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
承上启下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相继对外发布,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浮出水面,已形成社会共识。
梁正指出,2021年是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规划年,2022年各地方和部门将陆续出台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相匹配的相关专项政策,比如如何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的龙头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如何发挥,需要出台针对企业的哪些支持政策,如何落实为科研人员减负、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实施细则,一些政策将在2023年显效。
在龙海波看来,从科技创新所处发展阶段看,明年经济工作安排中部署的科技政策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之所以强调要扎实落地,就是为了更好完成“十四五”规划开新局的要求。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科技创新上最重要的是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比如新能源和信息技术都需要原创性技术,2022年要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前沿的科技投入要加强。
龙海波指出,2022年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都是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需要从中观层面加快落地,更好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奠定坚实基础。将这些政策放在明年,也是今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延续,从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瓶颈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层次问题,足见敢于啃硬骨头的改革决心。高质量发展真正到了需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支撑的时候,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完成“十四五”开新局的同时扎实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柴茂荣表示,2022年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政策是关键所在,各个部门都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要能切实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任重道远
梁正坦言,科技创新工作需要长期推进,不能马上见效,当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上的优化和战略上的布局,为未来更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2022年应重点关注政策的落实和落地问题。
龙海波认为,从政策组合拳整体部署看,科技政策加快落地对于实现高质量稳增长至关重要。科技政策可以看作常用政策工具包升级版,是在激活发展动力过程中不断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比如,其中提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这些都与改革开放政策相辅相成,是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举。
柴茂荣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上的差距体现在体制机制上,是各个部门机构的协同力不够,科学院所和大学要多做前沿和基础性研究,企业要多做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国家应多给企业一些扶持政策,比如退税。
梁正强调,今天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创新型的企业,进入到一些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梁正认为,基础科研的主体是科学家,发挥科学家的积极性要破除“唯帽子论”等突出问题。对应用导向也即“巴斯德象限”的研究,要依靠产业界提出需求和方向,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组织创新的力量和配置资源,科研界响应企业需求,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支撑,多方联合起来进行攻关。未来中国要在科技创新中建立自己的优势,不能为了补短板而补短板,而需要对更长远的未来进行投资,国家层面应对基础科学研究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记者 张一鸣)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