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国这么干
时至年终,购物旺季的到来给国际物流运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联邦快递、DHL、马士基等国际物流运输公司纷纷祭出应对之策:联邦快递新增3个航班,扩大4个航班运力;DHL开通广州至辛辛那提的货运航班;马士基调整部分航运线路,并计划在12月部署4艘加班船……
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与国际物流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仍在加剧。后疫情时代叠加经济全球化逆流、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如何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将是业界须长期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
日前发布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给出了一份“中国方案”。规划指出,要构建安全畅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面向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着力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安全高效发展。
自去年以来,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运价飞涨等问题持续发酵。综合VesselsValue Trade和AIS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236.6万TEU(国际标准箱)和1.816亿DWT(载重吨位)因等待泊位被“搁置”。
“加快完善海运全球服务网络”是规划的一大关切。规划指出,优化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海运系统,鼓励企业完善全球海运干线网络,拓展以在境外投资的港口为节点的国际航线,推动对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利用和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提高第三国航线规模,推进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设。优化海运船队规模结构,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船队,进一步提高集装箱、原油、干散货、特种运输船队国际竞争力。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优化进出境船舶与货物监管流程,支持口岸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海运便利化。培育若干世界一流码头建设和运营商、综合服务商,加强港口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等高效衔接,服务支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也是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的重要内容。规划指出,推动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积极开辟境外新路径。大力发展加挂补轴、阶梯集结等中转集结班列,促进开行模式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科学合理制定中欧班列开行方案,动态调整开行线路,促进线路资源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去程班列空箱,支持回程班列开展以集装箱为单元的国际班列内外贸货物混编运输业务,努力实现“重去重回”。持续推进“运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电商班列”。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欧班列回程比率、综合重箱率将分别从2020年的43.8%和98.4%,发展到2025年的45%和95%。
在“提升航空货运服务能力”方面,规划提到,支持航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传统航空货运企业与物流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资产重组,壮大航空货运机队规模,科学有序发展全货机运输。整合客机腹舱资源,提高既有航线和运力利用效率。加大国际航权谈判力度,支持国内航空公司拓展中国至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加快枢纽机场货运设施改造升级。在货物供应能力较强的机场,完善货运航班时刻政策,进一步优化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支持航空公司构建货运航班波。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地区具备条件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实现“7×24”小时通关,满足航空货运快速通关需求。建立航空公司、货代、货站等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提升航空货运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提高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便利运输委员会机制作用,提高互联互通和便利化水平。推动落实边境口岸汽车出入境运输中央财政事权改革,落实中央支出责任。推进双边国际道路运输合作文件商签和实施工作,打通中欧公路直达运输通道。推广跨境甩挂运输,推进中韩陆海联运等跨境联运发展,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完善基于北斗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推进与海关、移民边检、公安交管等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研究推动与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道路运输相关信息数据互换。推动优化国际道路运输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走出去”。(记者 孟妮)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