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一次减排行为都可记录 “碳账本”或成个人绿色信用基础
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
在生产端不断探索碳减排方式方法的同时,如何帮助做好我国消费端的碳减排也在不断摸索。
4日晚,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该联合会创立的“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将社会公众纳入实现“双碳”目标及碳金融的进程中,已形成了消费端碳减排与政府主导的生产端碳减排的有效互补。
杜少中介绍,在当日开幕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项目凭借其在碳普惠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性应用成果,获得了“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全球仅十个项目获此奖项。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而消费端碳排放存在排放点分散、难以定量,涉及行业广泛等诸多问题,减排难度大。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该行动方案要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
据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通过搭建云平台的方式,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提供有效环保链接。
在个人层面,围绕衣食住行游的每一次减排行为,在云平台上进行量化和记录,并形成个人碳账本。个人凭借碳账本可以获得公益、商业等相关激励,并作为绿色信用的基础。
个人衣食住行游的每一次减排行为,最终都将记录在个人碳账本上。摄影/章轲
在企业层面,云平台可以解决企业自身建设碳普惠平台所面临的减排标准不统一、减排量重复计算、缺少第三方核证及单纯依靠企业运营不可持续等问题。
在政府层面,云平台可以解决政府自身建立碳普惠平台所面临的缺少用户减排数据和减排日志的问题。云平台在服务企业的同时直接输出政府碳账本,为政府建设生活领域大数据碳普惠平台和“双碳”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已经在ETC出行、机动车停驶、电子签约、在线会议、光盘行动、旧物回收等众多场景下应用,合作伙伴包括腾讯、美团、货车之家、广汽等企业。
上述负责人介绍,云平台日均减排用户达到百万人次,日均减排量近千吨,“目前,云平台正在将个人碳减排量与碳市场对接,将碳交易、多元化市场激励应用在碳普惠领域”。
“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评委会委员、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唐丁丁表示,碳减排数字账本将公众在各个分散化平台上的绿色行动和绿色消费,包括每一次的节电、节水、节气、节约粮食等低碳行为,按照科学的方法量化和记录下来,实现每一位公民都有经济账和减排账“两本账”,也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提供了数字工具。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四川省泸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城市都提出各自的“数字碳账本”减排方案。
苏州今年7月建立了全国首个“数字碳账本”,并试图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碳普惠领域的全国样本;泸州市政府今年5月印发的《泸州市“绿芽积分”建设推进实施方案》提出,运用碳减排方法学,形成个人绿色生活积分算法。在此基础上,泸州银行等参与建立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企业的碳减排行为则纳入到泸州市企业环境信用考核中。截至目前,“绿芽积分”累计注册使用人数超过5万人,覆盖受众超过50万人。
中华环保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建立系统化的碳减排“数字账本”并非易事,其难点不在于技术,而是一直以来对个人碳减排行为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可量化的方法。假如“数字账本”缺失科学性,就很可能沦为摆设。(章 轲)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