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方解读10月中国制造业数据
最新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不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4%和50.8%,仍处于扩张区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总体上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
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
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受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等因素影响,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49.2%,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PMI数据时表示,10月份制造业PMI继续下行,主要因为电力供应仍然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等因素影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9个高于临界点,比上月减少3个,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有所减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10月份PMI指数在荣枯线以下继续回落,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制造业PMI数据低于荣枯线,意味着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继续放缓,需要注意经济下行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多因素影响数据下滑
“中国工业停滞不前”,德国《世界报》10月31日称,中国10月份PMI数据远低于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专家认为,该数据受原材料价格高企和停电的影响。自9月以来,中国遭受十多年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缺电意味着该国的许多工厂不得不最后减产。不过,这两大问题预计在年底开始会逐渐得到缓解。此外,国际海上运输出现堵塞,导致“中国制造”无法顺利到达欧美国家,许多公司不得不取消订单。
数据还显示,中国10月份的服务业增速放缓。数据显示,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6%,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德国《商报》说,专家认为,中国服务业受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疫情,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削弱了市场对未来几个月消费复苏的希望。最近几天,中国疫情又出现反弹。尽管确诊人数相比欧美国家小,但中国采取“零新冠”战略,短期内影响较大。
路透社称,令人担忧的是,出厂价格指数升至61.1%,为2016年开始发布该指标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通胀压力上升,而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彭博社10月31日报道说,中国将释放国家汽油和柴油储备缓解供应紧张局面,缓解可能的通胀预期。报道称,能源成本飙升和电力短缺已迫使许多工厂停产,对中国工业部门造成压力并增加通胀风险。
专家:全年经济增速达到8%没有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全面看待,不能只凭单一指标。他认为,今年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现在看全年经济增速达到8%是没有问题的。彭博社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舒畅10月31日称,中国经济主管部门可能继续采取支持措施,进一步进行流动性支持,除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外,年底可能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
德国电视一台称,中国经济数据仍远远好于多数工业大国。即将到来的“双11”、圣诞节和新年等销售旺季,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不过,疫情发展对中国经济也影响巨大。尽管增长放缓,数据有所下滑,但是中国有足够工具来应对经济挑战,中国政府此前也表态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