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湘电”,600416.SH)的“瘦身计划”可谓一波三折。
6月18日,*ST湘电发布《2020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告称股东大会已通过了调整全资子公司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风能”)100%股权转让挂牌价格的议案,即湘电风能确定在原挂牌底价10.27亿元的基础上下调10%,以9.24亿元为底价进行第二次挂牌。挂牌公告时间为2020年6月1日至6月29日。
实际上,自2月18日*ST湘电公布此项“瘦身计划”以来,市场上对于湘电风能接手方的猜测就从未间断。然而,直到第一次挂牌到期,湘电风能仍未能征集到合适的受让方。
*ST湘电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湘电风能的转让进展比较顺利,公司也在依法合规走流程,但关于能否顺利摘牌以及什么时间摘牌的问题以公司公告为准。”
剥离亏损资产
湘电风能被挂牌转让的背后,是如今已行至退市边缘的*ST湘电。
*ST湘电财报显示,2018年,其净利润亏损19.12亿元,同比下滑2201.10%;2019年,其净利润亏损规模虽相对收窄,但仍巨亏15.79亿元。如今,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ST湘电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成为其业绩扭亏的关键一年。
然而,从目前来看,湘电风能似乎正是*ST湘电最大的“出血口”。“湘电风能的最主要问题还是这几年亏损和质量漏洞。”某接近湘电股份的业内人士曾如此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湘电风能近两年来的业绩与*ST湘电走向一致,同样处于亏损状态。根据*ST湘电公告,2018年,湘电风能净利润亏损13.24亿元,占*ST湘电当年亏损总额的69.25%;2019年,湘电风能继续亏损9.38亿元,占比达到59.40%。
其中,外购件质量问题的爆发是造成湘电风能损失的重要原因。2018年,湘电风能发生三包费用6.13亿元,其中风电外购件质量损失达6亿元;2019年,其再发生3.97亿元风电外购件质量损失,其中东泰叶片质量问题产生的三包费用2.66亿元,风机主轴承和变桨轴承质量问题产生的三包费用为1.31亿元。
在此背景下,*ST湘电“壮士断腕”,决定剥离此项亏损资产。其预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股权的公告中明确表示:“湘电风能长期大额亏损且短期内暂时难以止损,严重影响公司经营业绩,转让公司所持湘电风能股权,有利于减少湘电风能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剥离亏损资产虽利于净利润扭亏,却也使营收增长压力陡增。从*ST湘电2020年一季报来看,报告期内,*ST湘电净利润亏损7192.56万元,亏损规模同比缩小45.35%,但与此同时,其营收同比减少43.55%,仅实现8.51亿元。
对于营业收入减少的原因,*ST湘电方面表示,这主要是减少贸易板块业务和水泵及配件板块业务收入所致。2019年,国贸公司(*ST湘电全资子公司)发生的“贸易诈骗”事件使*ST湘电损失5.02亿元,此后,*ST湘电停止了贸易业务。同年,*ST湘电将此前的亏损资产——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70.66%股权通过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成功转让。
记者注意到,2019年度,*ST湘电水泵及配件、贸易、风力发电业务合计营收33.95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65.23%。其中,湘电风能实现营业收入15.40亿元,分别占风电业务收入和公司营业总收入的75.51%、29.58%。这意味着,若继续剥离风电整机业务,*ST湘电营收增长或将持续承压。
“营收是一方面,但现在连年亏损的湘电风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个负担和风险,*ST湘电急需的是止亏。”上述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错失市场机会
尽管面临被“抛弃”的命运,但湘电风能在*ST湘电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
“湘电风能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是得到了广大用户认可的,尤其是其主轴承及发电机构成的主传动链的可靠性是业内最好的。(而且)湘电风能近两年新增订单势头良好,再加上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它是有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长空间的,经过一点挫折可能反而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湘电风能内部人士叶桦(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事实上,成立于2006年6月的老牌整机制造企业湘电风能本就并非百无一是,它也曾有辉煌过往。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2012~2014年,湘电风能凭借其稳定的新增装机在风电整机企业排名中牢牢占据第五位,其市场占有率也一度达到7.63%。更重要的是,风电业务是当时*ST湘电业绩主要支撑板块,2012~2014年,风电板块在*ST湘电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47.23%、55.78%和53.89%。
然而,自2016年开始,湘电风能市场地位开始动摇。2016~2019年,其新增装机排名从第7位跌至第9位,市场占有率更是从原先的5.3%下滑至3%。
“2016年对市场价格的误判和此后对个别批次的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的处置迟缓是湘电风能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叶桦告诉记者。
彼时,经过2015年的抢装,2016年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被透支,当年各大整机商为抢占市场打出了低价竞争的策略。“当时风机价格一度跌到2600元/千瓦,但当时湘电风能不太愿意在这种情形下投标,使得我们错失了不少机会,”叶桦称,“通常2016年的订单将在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陆续交货,但由于2016年没有积累足够的订单使得接下来的两年市场份额开始下滑。”
更糟糕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湘电风能的风机某个批次的部分零部件出现了质量问题。”叶桦告诉记者,“但类似的质量问题并不只发生在湘电风能的产品上,若按照已发生质量损失及潜在质量成本与历年累计销售总额之比来与业内同行横向比较,湘电风能的质量损失及潜在质量成本可能是业内相对比例最低的企业之一。”
据他分析,通常为了规避产品质量成本短期内意外大幅增加对当期(年)利润的影响,业内同行企业会通过设立“产品质量保证金”科目形成的“蓄水池效应”,调节其对企业利润的冲击,若此时企业的销售规模同时扩大,这样的“缓冲带”效果就更明显。
记者翻阅其他风电整机商的年报发现,2019年,金风科技产品质量保证准备发生额为15.25亿元,明阳智能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费发生额为2.70亿元。
“然而,湘电风能没能设立起类似的缓冲带,再加上后来装机规模的下滑,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在短期内意外增加对于*ST湘电利润的冲击尤为明显。”叶桦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湘电内部唱衰风电的声音甚嚣尘上,极大地影响了开发更大风轮直径的新产品的热情,而这又进一步导致2018年订单量下滑。”
“转让湘电风能股权,有利于湘电风能引入新的体制机制,激发经营活力。”谈到股权转让的目的,*ST湘电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而未来,湘电风能能否“涅重生”,还等待着时间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