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反复、碎片化阅读成习惯、线上书店冲击……(引题)
艰辛与坚持:实体书店路在何方?(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时斓娜
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在这个“全民享受阅读”的日子里,不少实体书店纷纷推出活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过,也有一些书店负责人表示,疫情原因导致线下活动受限,在世界读书日当天不会举办任何活动。他们认为,阅读不局限于一时,实体书店在城市文化地图上,如同一个个坐标般存在,随时欢迎所有喜欢阅读的人的到来。同时,他们也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关注实体书店,让实体书店焕发新的活力。
实体书店在书香城市建设、先进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网络购物已成生活方式、疫情反复的当下,实体书店现状如何?他们探索出了哪些自救的道路?社会又该如何扶持实体书店,滋养人们的精神家园?近期,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实体书店,了解书店经营中的艰辛与坚持。
多家实体书店未能走过疫情“寒冬”
一个悠闲的春日午后,读者祎祎来到位于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的小众书坊,这是一家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喜欢文学的祎祎时而安静阅读,时而和书店工作人员张莹聊着自己对于某首诗的感悟,一直待到书店下班。祎祎说,自己是书店爱好者,来书店阅读给了她一个从工作和生活琐事中抽离出来的机会。
祎祎是书店当天下午为数不多的读者之一。更多时候,客人简单浏览,多数未选购书籍。“因为疫情,进入书店必须测量体温、扫描健康宝,有一些客人觉得繁琐,在门口环望一圈便转身离开。”张莹不无遗憾地说。
图为小众书坊外景。
走进坐落在西城区佟麟阁路的模范书局诗空间,典雅纯净的氛围扑面而来,这家由教堂改建的书店引得不少读者慕名前来,这是模范书局还存续的4家书店之一。疫情之下,为了维持书店运营,创始人姜寻卖掉了位于国子监附近的一套200多平米的房子,然而,2021年底,另外两家书店还是迫于房租压力不得不关停,姜寻也在搬书过程中不幸坠楼离世。立志做成“目的地书店”的模范书局在西城区曾每隔1.5公里就有一家店。“但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太难了。”模范书局联合创始人、姜寻遗孀邢娜说。
图为模范书局诗空间内景。
2021年,多家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颇具知名度的实体书店没能走过疫情的“寒冬”,闭店成了这些书店的终点。《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网店渠道码洋规模为774.8亿元,而实体店码洋规模仅为212亿元,和2019年相比,出现31.09%的负增长。
小众书坊的负责人彭明榜现在还经营着另外一家书店——雍和书庭。书店分别开在2017年和2019年,作为两家书店的创始人,彭明榜说,彼时书店行业已经不算景气,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不仅是因为疫情,而是一个行业趋势的问题。“光有情怀经营不好书店”,他思考更多的是,没有没有资本加持的单个实体书店将向何处去?
图为雍和书庭内景。
而对于实体书店为何有如此行业趋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文化信息是书籍最主要的价值,纸质图书归根结底是一种媒介,而媒介整体的趋势是多元融合的。从供给侧来看,数字出版增加,图书逐渐向流媒体转变,线上资源易得,阅读成本低;从需求侧来看,书店在提供阅读空间的同时,其场地限制也是天生的短板,人们的阅读正在被更便利化、碎片化的方式替代。
各种模式的转型“自救”探索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邢娜引用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话表达自己对阅读空间的理解。她说,曾经,和姜寻的约会多数都是在三联书店,她甚至“对三联书店台阶的形状了如指掌”,那种书香弥漫的感觉长久伴随着她。
“现在,我们在模范书局也设计了台阶,我相信模范书局也会有这样的读者。只要书局一直存在,当他再一次走进的时候,就能体验那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在邢娜看来,实体书店是一个复合空间,能给人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光影流转、音乐流淌,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图为模范书局内景。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邢娜印象深刻。书店的读书活动上,一位作家提到了一本书,在场的一个女孩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上网购平台看看”。“可我们这里就是书店啊”,这让邢娜感到很无奈。她觉得,“上网买书”已经成了很多读者的观念,线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可见一斑。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人文考古书店店长洪霞。“线上图书一般都会打折销售,遇到‘双十一’等活动折扣力度会更大,但线下要面临房租、水电、人力等各种成本,根本没法做到同等折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实体书店给读者更好的服务体验。”
图为人文考古书店外景。
疫情反复叠加阅读习惯变化,考验着实体书店的“抗压”能力。这些书店纷纷整合资源,推陈出新,探寻“自救”之路,展现出“春风吹又生”的力量。
坐落在海淀区三虎桥南路一条小胡同里的人文考古书店,是一家专营考古书籍的书店,店内书籍有1.1万多种。洪霞说,“对于我们这样的书店而言,专业看似是劣势但也是优势”。因为书籍品类齐备,内容精深,人文考古书店的读者粘性很大。除此之外,为了拓展销售渠道,书店也早在2012年就有了自己的网店,现在还和出版社合作,在书店的社交平台上推荐新书,采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增加内生动力。在2021年500多万的销售总额中,实体书店销售额仅占1/20左右。
图为人文考古书店内景。
雍和书庭和小众书坊则选择通过签售会、读书会等活动来聚集人气,看重活动带来的社会价值。小众书坊同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出版工作室,“前店后社”的设置让书店成为对外展现的窗口,为读者提供了接触书籍、体验阅读的机会,而出版物通过各渠道的销售盈利给予了书店经营充足的底气。不仅如此,彭明榜还打算把小众书坊打造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利用关店后的时间安排书法、古琴、诗词等兴趣课程,让书店成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图为小众书坊读书活动现场。
“书店的环境很不错,有学习氛围,店内有猫咖,边上有个公园,累了还能撸撸猫、出去走走。”正在准备职业资格考试的于易希望找到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能学习、能放松的南锣书店正好符合他的需求。一个星期以来,他每天都会去南锣书店,回家前偶尔在书店里给孩子买些小文创。
近年来,“图书+咖啡+文创”盛行,更有一些书店以多元的主题策划活动、音乐会、剧本杀吸引关注,“书店+N”模式成为实体书店转型探索的普遍路径,将成功的实体书店商业模式品牌化的思路逐渐形成。对此,魏鹏举表示,探寻“自救”之路,说明书店与时俱进,也是文化产业融合的表现,不过打造空间需要基于书香文化,在此基础上‘店’与‘书’才能气质统一。书店店主们也认为,书店要实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光靠“颜值”救不了实体书店,书籍和知识才是书店受青睐的根本原因。
“出路一定存在”
如何让实体书店在倡导阅读、传播文化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长足的发展,是图书出版和销售行业乃至全社会一直关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关乎着实体书店的未来。
“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强劲;另一方面,各级高度重视实体书店建设,以北京为例,全市构筑了完善的实体书店建设发展政策体系,涵盖实体书店审批、建设、扶持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套上下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小明此前提到,实体书店发展,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
2016年6月,《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鼓励实体书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对引领全民阅读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实体书店,按一定标准给予财政扶持。
此后,全国多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房屋租金补贴、多业态融合发展奖励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实体书店。
今年年初,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公布了2021年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入选名单,272家实体书店获得项目资金扶持,人文考古书店、雍和书庭等书店位列其中。“除资金一补贴定程度上缓解了书店的生存压力外,政策更为书店的品牌影响力加持,给书店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有信心把书店开得更好。”彭明榜说。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加大实体书店支持力度, 推动实体书店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特色书店。为了有效制止网上网下出版物销售恶性“价格战”,规划同时要求加强出版物价格监督管理, 推动图书价格立法, 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人们会对于碎片化、冲浪化、浅表式的阅读可能厌倦,深度化的阅读会回归,书香阅读会再度成为趋势。期待那个时刻的到来。”魏鹏举认为,实体书店的发展需要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他建议,除政府资金补贴外,还可以通过书店招募志愿者、公益基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实体书店的运营。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知识和信息载体的形式怎样发展变化,书店特有的作用不会改变。应该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体验感、提升服务价值,促进选品团队专业化、文化空间场景化,放大阅读的魅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够准确挖掘需求、聚拢适合自己业态的顾客圈层,出路一定是存在的。”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