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氢能:稳慎应用 示范先行

原标题:稳慎应用 示范先行(主题)

——聚焦《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副题)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飞扬”火炬采用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我国将怎样规范和引导氢能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当前,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布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介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其中,在氢气制备方面,我国氢气年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约3300万吨,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很小。

在氢气储运方面,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目前,我国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在用管道仅有百公里左右,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均处于小规模实验室阶段。

在氢气加注方面,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余座,液氢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

“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王翔说。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至20万吨每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至200万吨每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王翔看来,氢能产业链长、技术难度大,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氢安全科学机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规划》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认为,当前,我国氢能技术攻关力量不够集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应通过产业发展联盟、国家级创新平台等机制,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攻关联合体,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全球氢能产业竞争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氢能科技革命性突破,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全面成熟,促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大规模市场渗透,抢占国际前沿阵地。”欧阳明高说,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凝聚各方创新成果,推动形成国际氢能应用良好生态。

稳慎有序推进产业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是《规划》确立的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之一。

《规划》提出,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景春梅称,地方布局氢能产业要因地制宜,在氢能热中保持冷思考。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动本地氢能产业发展。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多样,对能源的选择及经济调控的回旋空间较大,各地区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承载能力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理性布局。

王翔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

“各地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王翔说,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记者 刘坤)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8

推荐阅读

amd7100和赛扬J4125_amd710

· 2022-12-08 1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