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关自动化的悲观论调可能已经彻底终结(引题)
机器人不是“就业杀手” 自动化正在增加就业(主题)
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迭代,每个时代都会淘汰掉一些工作岗位,比如曾经的人力车夫变成了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一些办公室职员所从事的工作被互联网和文字处理技术所替代,或者是一些机器手术技术取代了本来应该由外科医生完成的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机器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迭代。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年会曾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将使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与此同时也会创造出9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但有人担心,这多出的1200万个岗位是会分配给人类,还是会被日益发展壮大的机器人“抢”走?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风光无限”,“机器人扼杀就业”的说法也甚嚣尘上。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但没有支持更多的自动化导致人类失业的证据,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向证据。
据报道,英国和法国一些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还提出“自动化的直接结果可能是在企业层面上增加就业,而不是减少就业”。
“就业杀手”的故事由来已久
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时,很多国家的失业率飙升。在美国,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其失业率还没有像2020年4月那样冲到超过14%的高位。不过,对高失业率长期持续的担忧并没有成真。一项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11月,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失业率仅略高于疫情前(1999年)的水平。
而现在,这个数字甚至可能已经降到与疫情前持平了。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反弹这个最新现象再次促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一个基本问题:机器人对劳动者是有利还是有害?
几十年来,有关机器人是“就业杀手”的悲观预言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机器人被视为“就业杀手”,每一次的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都会带来这样的担忧。
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业快速发展,蒸汽机和纺织机械被大范围使用,导致手工业者受到巨大冲击,于是这群人认为是机器“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改良的机器被大规模使用,纱锭的产量增加了,但工人却大幅减少。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工业革命进展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业现象。而人类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这一次浪潮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
这是因为,如果说以前的机器替代的是人的体力劳动,那么这一次人工智能替代的就是脑力劳动,影响更为广泛——阿尔法围棋(AlphaGo)击败了人类棋手,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银行业全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抖音的智能推荐算法每天都在处理海量的视频信息,这些都是以前的人工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世界银行在2016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57%的就业岗位在未来20年有被自动化替代的风险。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则更加深刻,他们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4亿至8亿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
而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增加了3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用于制造业生产场景,主要包括人机协作机器人和工业移动机器人;而服务机器人一般用于非制造业场景,主要包括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可以说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革新并会冲击很多人的岗位。但到了2019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率却普遍升至历史高点。目前,日本和韩国均跻身使用机器人较多的国家行列,但它们的失业率恰恰很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警告人们未来机器人可能会导致失业潮的论调倒是给一些人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他们或是出书,或是演讲,赚得盆满钵满。但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不久,就有研究人员开始质疑这种观点了。
真实情况并非像预言中所说
许多人曾以为,这场疫情终于可以证明机器人是“就业杀手”的预言是对的。2020年年中,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发表的一篇被广为引用的论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加速工作自动化进程”;另一篇论文则断言疫情“强化了自动化的趋势及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质疑疫情期间失去的工作岗位能否“回归”。这些观点有一部分基于这样的逻辑:既然机器人不会生病请假,老板们自然会选择它们而非工人——之前有几次疫病大流行期间的情况似乎就是这样。预言家们强调,自动化的间歇性爆发往往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
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虽然全球投资支出正在飙升,可并没有发现多少自动化导致失业的证据。相反的情况是,一些发达国家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估计,整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未填补的岗位空缺已达到创纪录的3000万个——这和不再需要人类劳动力的观点是矛盾的。人们通常认为低技能岗位更容易被机器人所取代,然而这类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却异常迅速。在美国,仍没有什么证据表明高度重复性的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正在减少。
不仅如此,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针对美国2009至2017年机器人与自动化对经济、就业和薪资的影响的最新研究表明,近10年强劲的经济复苏粉饰了机器人对整体就业市场的冲击,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仍未完全被取代。
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7年美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增长了两倍以上,劳动者与制造机器人的比率从每千人0.813台上升至1.974台。若从地区来看,尤以中西部的机器人密度最高,至少是其他地区的2倍。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美国就业市场的增长显著而稳定,尽管众多工厂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在增加,但劳动者聘用率却也跟着提高,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男性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成年女性。
这项研究认为,尽管机器人时代的确已经来临,但几乎没有(或尚未有)证据证明机器人导致人类的工作被取代。不过自动化趋势下有赢家也有输家,尽管机器人对美国整体就业的影响很小,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产业、地区和人口的区别。
此外,机器人造成的工作机会减少局面之所以对整体就业率影响不大,可能是因为在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的环境下,劳动者即使被取代仍然可以找到其他工作,但是薪资可能会降低。
自动化反而可能会增加就业
最近,来自法国和英国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昂、席林·安东宁、西蒙·比内尔和泽维尔·贾拉维尔提出了关于机器人的新观点——自动化的直接结果可能是在企业层面上增加就业,而不是减少就业。这听上去有点反常识,但它的确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在支撑:自动化可能会让企业盈利更多,因此企业会扩大规模、大举招人。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也可能会让企业进一步开拓新的领域,或专注于更加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
《经济学人》的报道称,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回顾了1978年到2017年日本制造业的情形,他们发现,每1000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每增加一台,企业的员工人数就会增加2.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认真研究了芬兰企业的情况后发现,采用先进的技术后反而会雇用更多的工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中观察了英国工业领域对机床的应用情况,发现自动化“与企业的生存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而且更高程度的初始自动化与就业增加有关”。
虽然如今经济学家们的态度看似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之前的观点错了。
自有关机器人经济学的论文发表以来,统计方法已经改进了很多。这些论文在2013年发表,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与迈克尔·奥斯本合写,被普遍解读为47%的美国就业人员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其实,研究的难点之一是理清因果关系:大举招兵买马的企业可能正好也会购入机器人,而不是相反。但他们的论文表明,企业在机器人的价格降低时会大举购入。这就构建了一条因果链:更便宜的机器人带来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继而带来更多的就业。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观点”并没有断言自动化就是好的。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揭示出工作岗位的质量对劳动者工资方面的影响。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奥特、大卫·明德尔与伊丽莎白·雷诺兹发现,即使机器人的增多没有造成普遍失业,也可能帮助创建了一个奖励机制“向上倾斜”的环境。而其他人则认为自动化降低了岗位的质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吉昂补充道,就算自动化在企业或行业层面促进了就业,它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没那么明显。理论上,采用机器人的企业可能会非常成功,甚至可能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从而减少就业的总量。这些问题留给了研究人员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但现阶段看起来已经明朗的一点是,有关自动化的普遍悲观论调已经彻底终结了。(编译 年双渡)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