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我国集中宣布了50余条开放措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目前,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开放前沿,贯通国内国际、聚合两种资源。“对外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在金融市场方面,成功建立债券通、股票通机制,支持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FLP/QDIE)。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白鹤祥表示,未来将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争取“跨境理财通”试点尽快落地,有序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推动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近年来,随着金融开放的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计价、投融资、储备功能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整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还有差距,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全国人大代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玉玲说。
未来,推动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将促进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王玉玲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是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坚持聚焦重点,对人民币使用具有潜在相对优势的重点市场主体、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要加大推动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服务能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比重。二是完善人民币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强化双边本币互换、本币结算、区域金融合作和人民币清算行等制度安排,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人民币使用的政策环境。三是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有序流动,丰富风险对冲工具,提升境外主体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便利化水平。支持境外货币当局和储备管理部门长期投资人民币资产,拓展人民币的储备和投资货币功能。四是促进本外币、离岸在岸市场的良性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清算行职责,扩大离岸人民币规模,提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加强风险防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崔瑜重点关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跨境结算业务。据统计,我国和东盟的经常项目跨境结算,16%使用人民币结算,不足1%使用东盟国家货币,83%使用美元、欧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
“当前,我国已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入到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如何提高RCEP成员国间的跨境结算便利性,提升RCEP成员国本币结算占比,是我们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崔瑜说,当前跨境支付渠道存在主流中心化平台不利于形成面向东盟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现有SWIFT渠道的清算链条长导致跨境支付时效低和成本高等问题。为此,崔瑜建议,利用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建设以东盟为主要突破口,多边受益、安全高效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探索RCEP跨境结算内循环,加快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责任编辑:Rex_08